1949年新中国成立,掀开了仡佬族地区历史发展新的一页。仡佬族人民站起来了,当家做了主人,焕发出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热情,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和建设,使仡佬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仡佬族地区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仡佬族地区出现了人民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政治更加进步,经济更加发展的新局面。
自治县、民族乡的成立,使仡佬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自1956年在遵义县平正乡和仁怀县安良乡建立两个仡佬族民族乡以来。随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深入实施,经过民族识别,恢复民族成分,大批的仡佬族人返本归源,国务院于1986年在仡佬族聚居的务川、道真两县设立了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同时又在仡佬族聚居地区相继建立了20多个民族乡。经历次行政区划调整,到1992年,共有18个仡佬族及仡佬族与其它民族合建的民族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机构,都有仡佬族人民代表和干部参加,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历届人大主任、县长均由仡佬族担任,县级、副县级干部中,仡佬族干部占同级干部数的50%以上;乡级领导干部中的仡佬族干部也占同级干部数的60%以上;技术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壮大,正在仡佬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农业产量、农民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仡佬族地区不断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搞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实施田园化渠系配套工程,实施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综合性农业计划(简称“丰收计划”),以及实施温饱工程、渴望工程、沼气建设工程,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农民负担不断减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水稻、玉米、油菜及烤烟等良种、良法普遍推广,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极大地推进了仡佬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量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仡佬族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不少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正向实现小康社会迈进。加之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都给仡佬族地区拓宽了致富路子。据调查,不少人“空手出门,报财归家”,用积存下来的钱开商店、办工厂、包荒山,搞林场,栽果树,大搞乡镇企业,大搞非耕地开发,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仡佬族地区经济社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2005年,仡佬族集中聚居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3.44亿元,粮食总产量30.4万吨。其中,道真县国民生产总值10.04亿元,比1949年70倍、比1978年增长34倍、比1987年增长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是1978年为51元的33倍,比1998年的1098元增加了582元。
交通、邮电通讯设施不断改善,极大地改变了仡佬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省、县际公路建设加快,乡村公路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仡佬族地区不仅实现了乡乡通公路,而且行政村也基本上通了公路,基本结束了仡佬族地区人民群众肩挑背磨的历史。据统计,2005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新增各级公路共计156.1公里,公路通村率提高到95%。固定电话用户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1万户,移动网络覆盖率为93%。邮电通讯设施的改善,有利于缩小仡佬族地区与外界的距离,也有利于仡佬族地区与外界加强联系,已对仡佬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的教育相当落后。整个仡佬族地区,只有为数极少的几所中小学,以及道真自治县在中学中办的1个简易师范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仡佬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使其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采取各种特殊政策和措施,发展民族教育,大力实施“义教工程”、“希望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办借宿制班和半借宿制班,减免学杂费,补助学生生活费,培训师资,增加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拨专款修建、扩建校舍、改造危房、添置课桌凳,购置图书、教学仪器,办学条件极大改善,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据2005年统计,仡佬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3.4%,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80%,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标准。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据2000统计,2000年仡佬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37年,比1990年的4.25年增长了46.25%。同时,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文化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对发掘、整理仡佬族传统文化都十分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花费很大精力加以抢救,并已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仡佬族简史》、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概况》、《仡佬族古歌》、《仡佬族哭嫁歌》、《仡佬族医药》、《仡佬族歌谣选》、《仡佬族文化百科》、《仡佬族与夜郎文化研究》等论著得以出版,就是这些重要成果的具体表现。2003年,务川自治县组织有关专家及省、市电视台对中国仡佬族的发祥地——洪渡河进行了全面考察。考察组重点围绕仡佬族丹砂(朱砂)文化、傩戏文化、汉墓(丧葬)文化、造纸文化等仡佬族“五大文化”进行走访考察。共收集整理文字资料3万余字,拍摄图片4300多张,整理民歌俚曲30多首。通过考察,还初步确立了洪渡河流域的水资源及珍稀动植物分布,考察组还拍摄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在洪渡河流域的活动情况,收集了仡佬族悬棺、岩棺葬、蒜头壶和铜鍪铸造(国家一级文物)及2000多年前“大箐洞”取丹炼汞等大批资料及珍贵的实物证据。向外界充分展示了仡佬族丰富独特的民风民俗及洪渡河古朴秀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人们对仡佬族及仡佬文化的关注。此次考察是迄今为止贵州省首次对仡佬族文化进行大规模的考察、收集和整理。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缺医少药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从而使仡佬族地区的一些传染病、地方病已被消灭。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在仡佬族地区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切实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在仡佬族聚居区新建、扩建医院、卫生所、妇幼保健站和社区医院,并大力发展合作医疗,配备药物,添置病床,增加医务人员,使仡佬族地区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的预期寿命达到了67.01岁,比1990年的64.47岁提高了近3岁。目前,道真和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初步建成了医疗保健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三大体系”,公共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中,道真自治县“十五”期间还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9所,并积极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完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和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中心、14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新建或改造工程,初生儿死亡率大大下降。2004年,道真县还建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仡佬族地区对于健身运动历来就有好的传统,各种体育运动开展得都比较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更是蓬蓬勃勃地开展,凤冈县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涌现出了从县城长跑到北京的仡佬族铁脚农民杨昌飞,还为体育部门输送了不少优秀的体育人才,为国家培养出了一级射击和棒球运动员。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仡佬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仡佬族地区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仡佬族特色文化,积极打造旅游亮点。道真、务川自治县以仡佬族文化为依托,加大投入,改扩建乡村公路,建设民族民俗文化村,成立旅行社,修建宾馆、旅社,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道真自治县还成功举办了仡佬族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石阡县委、县政府2002年以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的原则,采取“部门帮扶、项目配合、资金捆绑、各司其职”的开发方式,着力挖掘民族文化保留完好的尧上村的仡佬族民间民族文化,已累计投入1000万余元,修通了通往山里的油路,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移动电话机站,开通了闭路电视,规范了旅游接待与管理,成为了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平正乡作为全国成立最早的一个仡佬族民族乡,被遵义市规划为仡佬族文化村寨旅游示范点,长征文化民族风情村寨交融点,被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促进会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试点。
当前,仡佬族地区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仡佬族人民正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扶持少数民族加快发展的各种优惠措施,扎扎实实地将仡佬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仡佬族地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