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历史沿革
风俗习惯
发展现状

  傈僳族人口数为702839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福贡、贡山、兰坪4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丽江、德宏、楚雄、保山、大理、临沧、普洱等州(市)以及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全国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他们多数与汉、白、彝、纳西等民族相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时人樊绰在《蛮书》中称之为“栗粟”,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罗罗”(彝族)的一个分支,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傈僳这一名称,除有关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1000多年来沿用至今。

  傈僳族居住地区峰峦重叠,百川汇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自西向东分布着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分流其间,形成南北走向的闻名于世的高山峡谷区。河谷和山巅相差达3000米,气温悬殊很大。从山脚到山顶分属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河谷两岸常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7℃至21℃之间,平均年降雨量为2500毫米。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北方的动植物能沿着高寒山脊向南渗透,南方的动植物能沿着暖湿河谷向北分布。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我国南北动植物交汇的“十字路口”,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各种林木及植物多达数百种,珍稀树种有秃杉、黄衫、红豆杉等,经济林木有油桐、漆树、核桃、板栗等。原始森林中栖息着虎、豹、熊、马鹿、孔雀、鹦鹉、犀牛、野牛、水獭、飞鼠、獐、麝、大灵猫、小熊猫、金猫、猕猴,以及稀有的白尾梢红雉、灰斑角雉、环颈雉等珍禽异兽。山货药材有生漆、黄连、当归、鹿茸、麝香等。矿产主要有金、银、铁、铅、锌等数十种,兰坪铅锌矿为我国特大型矿区之一。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为857万千瓦,水能蕴藏量为1226万千瓦,占云南省总蕴藏量的11.6%。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有闻名遐迩的怒江大峡谷奇观,有石月亮、江心松、高山湖等神奇迷人的自然风光以及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这里还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观地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傈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是语言比较统一的民族,内部没有语支,方言分怒江、禄劝两个方言。怒江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各种方言、土语的语法差别不大,词汇也基本相同。因此,傈僳族不论居住在雅砻江流域还是分布于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流域,使用的语言大体相同,相互可以对话。

  历史上傈僳族没有创立文字,只能口耳相传、刻木记事。20世纪初,维西县傈僳族青年旺忍波创制了共有1030个字的象形文字,这是傈僳族历史上的第一种文字;20世纪20年代初,英国人傅利叶和克伦族青年巴东以英文字母为基础创制出第二种文字,即老傈僳文;1913年,英国传教士王慧仁根据云南省武定、禄劝两县自称傈坡[Li phoj]、他称傈僳[Li su]人的语言,以武定县滔谷村语音为基础创制出了一种“格框式”的拼音文字;第四种文字是20世纪50年代由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各民族通用傈僳语和老傈僳文。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