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瑶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在瑶族聚居区建立了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利。目前,全国共有13个县的瑶族人民实现了区域自治,建立了自治地方,设立了自治机关,行使民族自治权利。这13个自治县分别是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农村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工作,我国宪法和法规性文件规定了散居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平等权利。为了充分保证散杂居瑶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管理本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截至2005年,国家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五省区还建立了113个瑶族乡(镇)(有的民族乡是由瑶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建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个瑶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1956年9月自治县成立之初,全县少数民族干部仅有475人,其中瑶族干部50人,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十分匮乏。与1956年相比,2005年全县少数民族干部增长了将近8倍,其中瑶族干部增长了将近10倍;少数民族科技干部增长了33.7倍;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增长了将近13倍。通过大力培养和配备少数民族干部,瑶族地区有了大批人才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按照瑶族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特点进行了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对工、农、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瑶族人民的积极性,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瑶族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后,逐步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一般于1953年或1954年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普遍建立互助组,到1955年上半年基本建立起初级农业合作社。接着试办高级农业合作社,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合作化。合作化完成后,又在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人民公社,至1958年,大部分瑶族地区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改革开放后,瑶族地区也实行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农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发展,各地纷纷建立起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工业,瑶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瑶族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水平很低。经过50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各瑶族地区经济已由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变为工农业并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农业仍然是瑶族所从事的主要经济部门。国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指导和帮助瑶族人民增辟水田,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化肥、先进农机具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使瑶族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还有盈余出售。瑶族地区注意封山育林,广植经济林木,使林副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在1982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2005年农业总产值是1963年刚建立自治县时的28.27倍。瑶族地区多是山区,地处南方,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很多地区十分适合种植水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广种名优水果,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水果量大质优,是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称号。全县大部分农村家庭已建有沼气池,利用秸杆入池,废渣作肥,沼气点灯煮饭。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推广,成为广西第一个获准通过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还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这些瑶族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着先锋模范的作用。
瑶族地区的工业已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前,瑶族地区只有家庭手工业,基本上没有近代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瑶族地区开始兴办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改革开放后,各瑶族地区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快速发展。江华瑶族自治县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6186万元, 2005年更高达10.68亿元。2003年大化瑶族自治县完成工业产值11.98亿元,占该县经济的半壁江山。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木材加工,恭城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水果罐头、果汁加工,都极具发展潜力。现在各个瑶族地区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的力度,不断引进内资、外资,其工业经济发展将有更大的飞跃。
瑶族地区的商业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体系建立了起来,瑶族地区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逐步深入贯彻执行和个体工商业的逐步发展,瑶族地区的商业进一步加速发展。1990年至200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将近3倍,商业贸易网点和从业人员都增长了1倍多,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各瑶族地区大小商店遍布县城,百货齐全,琳琅满目,商业网点在农村也普遍建立起来。近年来,很多瑶族群众进城开店经商,一改耻于经商的传统观念,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山水相连,当地瑶族人民与越南大力开展边境贸易,把生意做到异国他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瑶族地区修筑公路,到20世纪80年代末,各县都基本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瑶族地区多是山区,新中国成立前其交通非常落后,一般只有少量的简易公路。“要致富,先修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国家大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各项基础建设,各瑶族地区掀起了交通建设热潮,交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5年,14个瑶族聚居的县域(上述13个自治县和瑶族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的湖南江永县)多数都通了高等级公路,公路密度、公路交通网络的完善和公路总里程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公路总里程670.9公里,公路密度达54.5公里/百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10月,贯穿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和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洛湛铁路湖南永州至广西玉林段正式动工,将于2008年建成通车。洛湛铁路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沿线三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瑶族民间文学的采风工作有组织地开展了,其最终成果汇成了23本《瑶族民间文学资料》。改革开放打破了人们思想的禁锢,激发了瑶族人民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热情,广大瑶族文化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深入生活,创作出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文艺作品不仅数量种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而且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后各个瑶族自治县组织力量,大力普查、搜集瑶族民间文艺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开展研究,出版了大批著作,有《大瑶山风情》、《瑶族风情歌》、《瑶族文学史》、《瑶族石牌制》、《瑶族通史》等,数量之多,不可胜数。在文学创作方面,涌现了以蓝怀昌、莫义明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家。金秀瑶族艺术团既坚持艺术要保留民族传统特色,又勇于创新,从舞台设计到服饰、舞蹈语汇、演唱形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提高,1988年创作的《瑶族歌舞》获得极大的成功,应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邀请晋京演出,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这台节目,并给予高度评价。各瑶族自治县都成立有艺术团,创作和表演民族歌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已任。各个瑶族地区普遍成立文物管理机构,建立博物馆,征集和展出民族文物,对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有关瑶族和瑶族地区的研究方兴未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对瑶族、瑶族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到80年代,出版了一大批根据这些调研成果编写的《瑶族民间文学资料》、《密洛陀》、《瑶族民歌选》、《瑶族风情歌》、《瑶族民间故事选》、《中国少数民族•瑶族》、《瑶族简史》、《瑶族语言简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瑶族自治县概况》等书籍。其它学术研究的著作,也多得不可胜数。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对保存和保护瑶族传统文化,指导瑶族地区各项社会建设,都起到重要作用。
瑶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过去瑶族子弟能够上学读书的很少,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还往往找不出一个记工员来。现在瑶族地区,经过长期规划和持续努力,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各瑶族自治县坚持“科教兴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努力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实行农村半寄宿制,困难民族生给予补贴,保证民族生入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都很高,顺利通过省级或国家级“普九”验收。从1990年到2000年,瑶族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59.53﹪,文盲率降低了20.6﹪。从2006年开始,国家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2007年还要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10年力争在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届时瑶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将更为发达。此外,各瑶族地区充分利用村小学和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广泛开展扫盲和农业科技培训等教育活动,提高了本民族劳动者的素质。农业实用技术形成体系,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培养瑶族医疗、卫生人员,普遍建立了医疗合作制度,县、乡镇、村都设有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地方性疾病控制得到加强,防疫免疫工作全面普及,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健康得到了保证。各地天花、霍乱等流行性疾病已被消灭,利用各种疫苗为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各种流行病的发展。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人民的健康有了保证,瑶族人口发展较快,人口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5.67岁提高到2000年的69.62岁。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瑶族地区根本没有卫生设施,缺医少药,瘟疫流行,瑶族身体素质低下,人口逐年下降的恶劣面貌。
邮电、网络、通讯业发展迅速。程控电话、光缆通信、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等邮电通讯业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快速、敏捷的长途数字传输网。各瑶族地区市话用户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农村固定电话用户从无到有,增长很快,移动电话在大部分地区已普及。各瑶族地区都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县的网络、通信系统,整个系统由模拟网向数字网方向转化,电话普及率提高很快,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区域。同时,各自治县大多已经建立政府公众信息网,乡镇和县直单位在政府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
积极探索扶贫开发,通过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瑶族地区基本上都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人口和贫困面积都大幅度减少,瑶族农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由1986年的29.6万人下降到2003年末的99000人。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各个瑶族自治县城镇居民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其中2005年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13730元,比1978年增长2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39元,是1982年的18.7倍。
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对包括瑶族地区在内的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大力扶持,瑶族地区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速,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美好未来将展现眼前。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