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民族习俗,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维吾尔族群众现在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10世纪末,喀拉汗王朝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到了公元15世纪时,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地区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伊斯兰教有不同的教派,维吾尔族大多数人信仰逊尼派的教法学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义的苏菲派,在新疆称为依禅派。此外,还有少部分人信仰瓦哈比派。逊尼派自称正统派,是伊斯兰教教徒最多的派别,他们笃信胡达和胡达的使者穆罕默德,崇奉《古兰经》。礼拜寺是逊尼派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新疆的依禅派尊奉逊尼派教义,但是在对《古兰经》和《圣训》的解释上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倡“不重今生重来世”,要禁欲、苦行和守贫。麻札是依禅派教徒活动的中心,朝拜麻札是该教的重要特点。
维吾尔族的习俗有命名礼、摇床礼、割礼、婚礼、葬礼等。命名礼、摇床礼是给婴儿举行的仪式,给婴儿起名和祝愿他们。割礼一般只限于7岁至12岁的男性儿童,是男孩步入成年的标志。
维吾尔族过去曾盛行包办婚姻,现在自由恋爱较为普遍。婚前,男方必须向女方交财礼。维吾尔族婚礼由阿訇主持。首先要念“尼卡”确立夫妻关系。“尼卡”仪式结束后,要举行婚宴,招待各自的亲戚、好友与同事。婚礼有迎新娘仪式、“要力托素西”(意为挡道、拦路)、揭面纱仪式、新郎与新娘为自己的婚礼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等。在多数地区,新娘进入新屋后,新郎方面要为男女宾客准备丰盛的宴席。宴席完了之后,要举行“麦西来甫”。在这期间,人们会欢歌雀跃,气氛非常热烈。在跳舞的过程中,有一对男女会有目的地上来跳舞,男的故意揭开新娘的面纱,女的再盖上,直到重复三遍时,新娘站起来,向宾客们深深地鞠一躬,而宾客们用掌声表示这一仪式的结束。
维吾尔族遵照伊斯兰教规,实行土葬,主张速葬。在超渡亡灵的伊斯兰教仪式“纳玛孜”结束后,用抬尸床将尸体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墓丘多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坟地周围砌围墙,不许牲畜进入,不许取土挖土。维吾尔族在死者当日、3日、7日、40日和周年时进行祭奠活动,维吾尔语称作“乃孜尔”。在所有的祭奠活动中,7日、40日与周年都比较隆重,要宴请亲属、朋友、乡亲与同事做“杜瓦”(祈祷),请阿訇诵经。祭奠中的饭食主要是抓饭等。按照传统习俗,凡来参加“乃孜尔”的男子必须头戴帽子,女子头戴围巾。
维吾尔族的传统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羊、牛肉,蔬菜吃得相对较少。主食的种类很多,最常吃的有馕、抓饭、包子、拉面等。馕是用小麦面或玉米面制成的,在特制的火坑内烤熟,为形状大小和厚薄不一的圆形饼。抓饭,维吾尔语称“颇罗”,是用大米、羊肉、羊油、食油、胡萝卜焖成的一种饭食,味道鲜美。蒸包子,维吾尔语称“曼它”;烤包子,维吾尔语称“撒木萨”,用面做皮,用羊肉丁、羊油拌少许洋葱做馅,皮薄肉多。另外有拉面、炒面、汤面、“纳仁面”等。名菜有烤全羊、清炖羊肉、烤肉等。维吾尔族严格禁止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在南疆部分地区还禁食马肉(北疆牧区或农牧区则无此限制)。一般未念经宰杀的牲畜和家禽也禁食。维吾尔族喜欢饮茶。维吾尔茶是由小豆蔻、肉豆蔻、肉桂、丁香、孜然、胡椒、干姜、荜澄茄等15种天然植物经科学加工精制而成,具有健脾胃、化食、散寒、驱风、润便、醒脑之功能。
维吾尔族服饰种类多样而又优美。传统的男子外衣称为“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腰间系一长带。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过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婚后一般改梳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别一把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的。现在,除了传统的服装和服饰之外,在城市普遍流行穿时装。
维吾尔族传统的庭院式的住宅大致可分为“外间”、“餐室”、“后室”三种基本平面组合形式。各地区大都以一种形式为主,但同一形式在具体布局上也有较大差别。浩瀚的沙漠、剧烈的风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的生态环境,使维吾尔族非常注重对环境的改造和美化,因而庭院式的住宅在果园花圃、白杨、葡萄棚的衬托、掩映中显得非常朴实、清新与雅静。对房屋的装饰,维吾尔族也非常重视,呈现出多样化的装饰手段。不过,每个家庭墙壁上都挂有壁毯,土坑上都铺有地毯,这是其共同的特点。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节日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伊斯兰教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肉孜节又叫“开斋节”,因为它在封斋一个月后举行,一般要过3天。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在肉孜节过后70天举行,家境好的,都要宰一只羊。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春分时节,相当于公历3月22日。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的“麦西莱甫” 。
维吾尔族是一个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民族。路遇尊长或朋友,要把右手放在胸口,男子相见要握手,妇女相见要互相拥抱,贴一下右脸,都以“撒拉木”问安,最后,双手抚膝躬身道别。晚辈要先向长辈施礼,现在多以握手作为见面礼。
维吾尔族普遍认为宾客盈门是令人羡慕的事,说明这家人为人好。通常客人如果同时到来,要分男女长幼进门,上炕入座,最尊贵及最年长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间主人特意铺的褥子上。饭前饭后主人都会提着洗手壶为客人冲洗双手,一般冲洗三遍,客人不得将水乱甩。主人先给每人斟一碗茶水,双手敬上,然后在客人面前铺开一张餐布,摆上各种点心、瓜果及美食,有条件的还要宰羊款待来宾,让客人尽情享用。有时主人会弹起都塔尔、热瓦甫等民族乐器,以歌舞助兴。用餐结束时,在年长者的带领下,要念“都瓦”祈祷。如果天晚了,主人总要热情挽留,拿出最好的被褥给客人用。客人临走时,主人总要送出大门以外,目送客人远去。
维吾尔族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维吾尔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文学的主体由三部分组成: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
维吾尔民间文学体裁形式多样,有民间故事、寓言、笑话、谚语等。其中,民间故事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内容往往是统治者残酷盘剥劳动人民,而劳动人民利用智慧,巧妙地揭发和挫败统治者的阴谋诡计,如《桑树荫影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等。还有鼓舞劳动热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教育后代,以及描写爱情生活的故事。如民间故事《三条遗嘱》是教育人民要团结互助,战胜困难,从而获得幸福的故事;《两个懒汉》是教育人们要热爱劳动,不图安逸享受的故事;《聪明的其满汗》、《农家姑娘》、《钟情机智的女人》是对维吾尔族妇女们勤劳和高尚品德的热情赞扬和歌颂。
维吾尔古典文学以《乌古斯可汗传》、《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和《五部长诗集》最为著名。
《乌古斯可汗传》,又称《乌古斯可汗传说》,是在古代维吾尔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一部民间英雄史诗。其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古代维吾尔族古老的神话、传说;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乌古斯可汗征战的历史。它用民间史诗特有的写法叙述了许多历史故事,再现了维吾尔族先民社会生活的原始风貌,对于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学和语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福乐智慧》是玉素朴•哈斯•哈吉甫献给当时喀拉汗王朝的君主不格拉汗的。用突厥文写成,直译应为“给予幸福的知识”。阐述诗人经邦治国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体现了诗人倡导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理想。诗歌总结了维吾尔族草原游牧文化,诗人公开宣称“以秦国圣哲的至理微言写成”,既继承了汉族文化,又接受了阿拉伯、波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从而开创了维吾尔文学的新时代,这部辉煌巨著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哲理性、优雅的艺术性和多种文化的兼容性,影响大、流传广。目前,《福乐智慧》在国内有维文、汉文版本,在国外已有俄文、英文、德文、土耳其文、乌兹别克文、哈萨克文、吉尔吉斯文等多种全译本和日文、乌克兰文等节译本。
《突厥语大辞典》是玛赫穆德•喀什噶里于公元1074年用阿拉伯语编写成,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型突厥语辞典。这部辞典提供了有关新疆和中亚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各种专业术语,可称为一部关于突厥民族的简明百科全书。全书除了长篇序言外,共有七千多词条。《突厥语大辞典》附有一幅圆形地图,这幅地图描绘出作者当时所了解的世界,也是流传到今天的最早和最完整的中亚地图。
《真理的入门》是由艾合买德•尤格纳克写于13世纪初的一部劝戒性长诗。用阿鲁孜韵律的木塔卡里甫格式写成。作者以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劝戒世人遵循教规和公德,以此恢复社会的秩序和宁静。《真理的入门》对研究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文学、语言、历史和哲学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五部长诗集》由艾里希尔•纳瓦依创作,为五部叙事长诗的合集,用察合台文写成,其哲学思想对维吾尔族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影响极大。五部叙事长诗中以《圣贤传》最为有名,记述了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一些著名圣贤人物,对维吾尔古典文学影响很大,并在维吾尔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17世纪—20世纪初还出现了一些揭露封建统治势力与封建专制制度的作品,如赫尔克特的《爱情与苦恼》、阿不都克热木•那扎里的《热比亚一赛丁》、《莱丽与麦吉侬》等。
维吾尔现当代文学受俄国影响较大。小说、戏剧的出现,突破了过去以诗歌独尊的传统,代表作有黎•穆塔里甫的《黎•穆塔里甫诗选》(汉文)、《黎•穆塔里甫文集》(汉、维文),尼米希依提的《祖国之恋》、《塔里木姑娘》,赛福鼎•艾则孜的《第一列火车的呜叫声》、《阿曼尼莎汗》等。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从体裁上可分为木卡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说唱音乐、宗教音乐等,继承了疏勒乐、于阗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的的优良传统。其中,“十二木卡姆”是一种包括歌曲、器乐曲和舞蹈在内的古典大曲形式,有喀什木卡姆、多朗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三种类型,由民间音乐家们在习俗节日、喜庆婚礼和娱乐晚会上表演。16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音乐家阿曼尼沙搜集整理各地流行的木卡姆,将其编为十二套歌舞大曲,使木卡姆形式趋于定型。2005年,“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维吾尔族民族乐器有弹拨、吹奏和打击乐器等数十种之多。“独他尔”和“热瓦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和合奏乐器,音色清亮、柔和。“达甫”是用手指敲击的羊皮鼓,鼓边木框镶有许多活动的小铁环。随着鼓声铿锵作响,多用于舞蹈伴奏。
维吾尔族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传统的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赛乃姆”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即兴表演的舞蹈有时一人独舞,有时二人对舞,也有时三、五人同舞的。在乐队伴奏之下,围坐成圆圈的群众拍手唱和。当音乐节奏由中速转为快速,舞步也越来越急促时,“凯——那”(加油)、“巴力卡勒拉”(妙啊)的呼声随之四起,舞蹈者的情绪也更加炽烈。各地的“赛乃姆”具有自己的风格,通常冠以地名。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以示区别。流行全疆尤其盛行于南疆的“夏地亚纳”,意为欢乐的舞,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蹈。参加人数不限,队形也不固定。不同地区的“夏地亚纳”,曲调各有特点,有的欢腾华丽,有的浑厚有力。“夏地亚纳”的基本步伐以小跳步为主,两臂上举,手掌内外快速抖动,给人以欢乐、轻快之感。被誉为民间艺术之花的“多朗”舞,是富有劳动人民生活气息的舞蹈。它的内容表现了古代麦盖提一带人民的狩猎活动。舞蹈动作骠悍、刚劲、热情奔放、节奏感强。伴奏“多朗”舞的音乐,称为“多朗木卡姆”、“多朗赛乃姆”,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宽广、豪迈,具有浓郁的草原情调。还有流行于吐鲁番、鄯善、哈密等地的“纳孜尔库姆”,用舞蹈动作表现活泼、诙谐的内容,充分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
维吾尔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医药学”简称“维医”,有悠久的历史和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维吾尔医学以“土、水、火、空气”为代表的“四大物质学说”和“血津、痰津、胆津、黑胆津”的“四津体液学说”为基本理论,创立了一整套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诊断疾病重视查脉、望诊和问诊。内科疾病多以内服药为主,非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采用调正法,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采用致病体液成熟法、致病体液排泄法、主药根治法,此外还有熏药、坐药、放血、冷热敷、日光浴、温泉浴、埋热沙等20多种疗法,对肝胆疾病、消化疾病及白癜风、糖尿病、血管硬化性心脏病等有着较好的疗效。在外科方面,在服药的同时采用烙法、热罨、披兽皮、结扎、手术、针刺、按摩、手法复位等20多种疗法,常用药已达800多种,制剂400多种。
维吾尔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医生、医学家和医学著作。维吾尔名医比吉•赞巴•希拉汗的《医学宝鉴》、《伤寒解义》,维吾尔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法拉比(870—950年)的《论自然界》、《论人体学》、《论神经学》、《器官的功能》、《论自然物的热性、寒性,湿性、干性》,维吾尔名医贾马力丁•阿克萨依的《阿克萨依》,著名维医药学家胡都优木汗•阿吉(1567—1658)参与编写的《回回药方》,喀什维医医院创建人玉素甫•阿吉生前编著的《卡祖农》,第一部大型维医著作四卷本的《维吾尔医百科全书》等,都是优秀的维吾尔医学著作。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