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经民主改革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珞巴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获得了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人身自由的权利。墨脱县和米林县珞巴族聚居区成立了两个民族乡,珞巴族人民履行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1959年民主改革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特殊政策,帮助珞巴族下山定居,发展生产,使他们从原始、半原始的生活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政府向珞巴人发放大量的铁制农具,世代以狩猎为生的珞巴人开始学会了种地。20世纪70年代,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在珞巴山村推广农业技术,使“刀耕火种”的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转变;改革开放后,国家又作出一系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大决策。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复函》,要求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对人口较少民族加大扶持帮助力度,加快他们的发展。国家对珞巴族地区实行了农业综合开发,使越来越多的珞巴人放下猎枪从事农耕生产,进行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国家的大量投资,使珞巴族农牧业、能源、交通、邮电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事业得以初步改变落后状况。综合发展指数从1990年0.53%上升为2000年0.66%,年增长率2.23%,发展速度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名列前茅。
珞巴族聚居区建立的两个民族乡,享受了更多的民族政策照顾。1988年6月成立的米林县南伊珞巴族乡,有珞巴族人37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3%。2000年国家实施“封山育林”政策后,长期习惯于“靠山吃山”的当地群众,在政府指导下,依靠当地林区牧业优势,种植经济林、果,发展当归、天麻等中药材产业,米林县成为西藏苹果生产基地。2002年,南伊乡人均纯收入达2316元,高于西藏自治区平均水平。2004年,人均纯收入为2907元,人均占有粮食1100余斤。米林县米林镇珞巴人,从大山深处搬到了生活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居住。政府出资为贫困户盖房子,提供生产工具。传统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农田耕作开始使用新式犁耙、播种机、电动脱粒机等机械。近几年,国家投资490多万元,用于南伊珞巴族乡里的路、电、自来水、广播、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珞巴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珞巴人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家庭盖起了宽敞的新房,室内铺釉面地砖,挂石膏顶棚。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逐渐进入了珞巴族家庭。南伊珞巴族乡已有珞巴人从初步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搞竹木加工业,到经营畜牧业、运输木材、饲养藏香猪、土鸡,至今已拥有几辆车、上百头牛,家产已超过百万的家庭。在这个只有70多户人家的乡,家产数十万元的已有十几户。南伊珞巴乡还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本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搞起了新型特色文化旅游,增加了致富渠道。除此之外,村民还发展劳务输出。
1988年4月成立的墨脱县达木珞巴族乡,珞巴族69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3%。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77.9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800余元,人均占有粮食1312.82斤。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墨脱珞巴族地区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珞巴新村建成,基础设施有了改善,珞巴人的生存条件变化,生活水平提高,许多群众逐渐从贫困走向温饱,从温饱奔向小康。
国家还加大对珞巴族干部的培养力度。目前,珞巴族有了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和科技人员。干部队伍的主体是民主改革中的积极分子和改革开放后培养成长起来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通过采取在岗学习、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考察学习等形式,成为珞巴族党务、政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干部人才队伍。珞巴族虽然人口极少,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珞巴族都有自己的代表。在西藏自治区以及县、区、乡各级人民政府中,也有珞巴族干部,他们成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发展社会经济的骨干力量。林芝、山南两个专区,共有珞巴族干部60多名。珞巴族聚居的乡、村干部,全部由珞巴族人出任。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珞巴族妇女,也有了自己的代表出席全国人代会,参加自治区和县一级的行政领导工作。
民族改革后,国家在珞巴族地区兴办了学校,为农牧民子女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免费进学校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80年代以来,已有10多名珞巴族青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等高等院校。1988年,政府投资在林芝修建了民族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特殊的政策,食宿全部由政府负担,重点招收门巴族、珞巴族学龄儿童上学。1995年,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教育的基本方案。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帮助,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这些民族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改善办学条件、培养一批合格的师资,解决贫困生的就学,使整个民族的教育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目前,中央民族教育专项经费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配套经费帮助入口较少民族发展教育事业,已取得初步成效。2000年,珞巴族文盲率从1990年的72.71%下降为50.79%。
20世纪60年代以前,墨脱没有任何现代的通讯手段,向山外互通情况只能由村民跋山涉水步行5-7天,到达喜马拉雅山北麓。1980年,墨脱的邮局可以收发电报。1994年,墨脱安装了一部单向的卫星电话。2000年11月,安装了卫星程控电话,保障县政府所在地与外界联系的需要。近几年来,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援助下,全县有了多台传真机和电脑,保障了行署与县府之间通讯的畅通。20世纪80年代末,墨脱县政府所在地有了电视,能收看中央台和西藏台各1套节目。1996年,安装了闭路电视,能转播8套节目。1999年,修建了发射塔,2001年,又改造了接收机,现在能收看21套节目,丰富了县府所在地干部和群众的文化生活。2001年,有109户村民能在家中收看电视,2003年,已增至186户,占全县1452户的12.8%。在广东、福建的对口支援下,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墨脱县政府建起了新的办公楼。
广播、电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普及,使珞巴人思想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过去,巫师的生活比普通百姓要富裕许多。近几年,当地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显著改变。政府在珞巴族地区办起了医疗站,实行新型的合作医疗,对每个农牧民进行补贴,农牧民到县医院看病也很方便。珞巴族人口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52.52岁上升为2000年68.99岁。珞巴人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珞巴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幸福文明的美好生活。以农牧民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给珞巴族人民带来了新的活力。现在,一个个美丽的珞巴新村已经成为雅鲁藏布江畔一道亮丽的风景!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