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俄罗斯族人民和当地其他民族一道,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在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俄罗斯族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政治上当家作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机关中的俄罗斯族干部与各族干部一起,参加工作组,奔赴农村,向各族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的俄罗斯族在减租反霸、土地改革中分得了,成为土地的主人。居住在城市的俄罗斯族人民,通过劳动就业,成为工交、财贸、卫生等各条战线的职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一些俄罗斯族还参加了国营农场,成为农业职工。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俄罗斯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2001年4月16日,经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批准,在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市建立了全国惟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现在,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和室韦乡三级政权中有十余名俄罗斯族担任领导职务。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俄罗斯族的代表参与国家和本地区的事务。各级政协中也有俄罗斯族委员,他们积极参政议政,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如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001年成立民族乡以来,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架通了拉布大林(额尔古钠市)—吉拉林(室韦村)—莫尔道嘎镇的光缆工程,开通了电脑网络、手机业务。在国家的帮助下,共投入6.55亿元,对室韦—拉布大林公路、室韦—黑山头公路、室韦—莫尔道嘎公路进行改造,均达到三级柏油路面标准。投资8.62亿元,对乡村公路进行大规模改造,改善了交通状况。在室韦乡政府所在地建立了国家一类对外口岸——室韦口岸。2001年室韦与俄罗斯地方政府在额尔古纳河上联合建立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室韦—奥洛契大桥,为发展对外贸易打开了国际通道。2002年室韦口岸实现了常年开关,全年过货18288.50吨。同时,还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俄罗斯家庭游,旅游业在全乡经济中独领风骚。2005年,室韦乡镇企业总产值97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20元,粮食产量14285吨,肉类总产量386吨,财政收入123万元。2006年,室韦跻身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全国十大魅力名镇”。
随着经济的发展,俄罗斯族人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农牧民户户都有了电视机,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还购置了冰箱、洗衣机、电烤箱、VCD、音响等家用电器。对木刻楞的房子也进行了现代化的装修。不少家庭还购买了小四轮拖拉机、摩托车等农业生产和交通工具。2005年,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人均纯收入达到3083元。俄罗斯族较为集居的新疆塔城市二工镇下卡浪尔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及至2006年,已从改革开放前的人均收入150元达到4100元。
民族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俄罗斯族的母语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新疆伊宁市创办了以招收苏侨子女为主要对象的伊宁市斯大林中学,在巩留、霍城、伊宁县、塔城、阿勒泰地区都办有俄罗斯小学。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上述学校因俄罗斯人减少而先后停办。1981年,伊宁市教育局在伊宁市六中附设了俄罗斯班,招收伊宁市的俄罗斯族学生。1985年,在俄罗斯班的基础上,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九年一贯制俄罗斯学校——伊宁市俄罗斯学校。1989年,国家拨专款为该校兴建了一幢教学楼,还设有食堂和餐厅,改善了办学条件。1996年,国家下拨专款,编写出版俄罗斯文小学教材。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市恩和与室韦,是以前苏联侨民居住最多的地方,恩和牧场中学从1988年开设俄语课程,对促进俄罗斯族传统文化和中俄边境贸易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05年,新疆俄罗斯族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182人,是1949年的182倍;普通中等学校在校生82人,是1949年的5.5倍;普通高中在校生388人,是1949年的388倍;普通初中在校生419人,是1949年的3.5倍。2005年,新疆俄罗斯族较为集中的塔城、伊犁、乌鲁木齐市三个地、州、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1%、99.32%和99.51%,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3.63%、85.47%和99.18%。这三个地、州、市在1999年前后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据统计,自1976年至2005年,新疆各大中专学校、高中俄罗斯族毕业生累计2317人,涌现出一大批科技、文化、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促进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和恩和国营农牧场成立之后,就建立了卫生所,并在各村里陆续建立卫生室,初步形成了村村有医有药,有接生员和防保人员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室韦乡卫生院医疗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到2003年,医院内外科、妇科、预防保健科等科室齐全,总面积达826平方米。俄罗斯族不但自身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而且还为居住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俄罗斯族青年妇女参加产科和妇幼保健训练班,她们为各族人民用科学的新办法接生,保护母子的健康。她们走巷串户,向各族妇女宣传妇幼保健卫生知识,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在当年医疗卫生极差的情况下,她们为降低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了包括已故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娜嘉在内的许许多多优秀医务工作者。
随着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俄罗斯族的人口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新疆俄罗斯族每万人口中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大学(包括大专)1405人,中专1064人,高中1580人,初中2949人,小学1985人。全国俄罗斯族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为422人,文盲率为3.64%,属我国文盲率低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俄罗斯族平均受教育水平达8.37年。平均初婚年龄也高于全国和汉族水平;总和生育平均已降到2.62;早育率降为0值;粗死亡率为3.99‰,婴儿死亡率为18.29‰,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79岁。
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俄罗斯族人数虽少,但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发展。在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建有乡文化站、影剧院和俱乐部,在吉拉林建有广播电视台。同时,还经常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1998年,室韦乡室韦村20多位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了民间业余文艺团——俄罗斯民间文艺团体。2004年,室韦乡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开展俄罗斯族文化研究。2005年12月,室韦乡建成国内首家俄罗斯族民俗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民俗博物馆,设历史文化馆、自然馆和植物园3个展室,展示了俄罗斯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了我国俄罗斯族生活史。2003年,新疆塔城地区成立了俄罗斯族文化协会,现有会员150多名,并拥有一支文艺演出队。2005年,塔城地区申报的“俄罗斯族的帕斯喀节”和“俄罗斯民居与建筑艺术”,已被正式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族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扶持包括俄罗斯族在内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同时开展“兴边富民行动”。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俄罗斯族聚居的塔城市二工镇下卡浪古尔村、额敏县良种场哈萨克拜村、霍城县伊车嘎善乡加尔苏村等乡(场)划拨150万元,用于校舍、乡村道路、饮水工程及文化室的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在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区民委和扶贫办,拨专款扶持室韦乡俄罗斯族家庭旅馆业的发展。2004年6月,第一批10户家庭旅馆正式开业。由于旅客逐渐增多,当年户均收入达8000元。到2005年已有20户家庭旅馆获得较大收益,其中8户年均收入在3.5万以上。2005年5月,国务院通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决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力争使俄罗斯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活水平达到当地中等以上。
目前,俄罗斯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地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上。俄罗斯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