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繁体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RSS订阅 | 邮件系统
?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署名文章
李昌平:夯实“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日期: 2018-02-23 浏览次数: 来源: 文化宣传司 字号:[ ]

 核心要点:

  ■ 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传承好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夯实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五个认同”为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推动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

  ■ 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是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认知、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 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平等、包容是中华文化的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华文化大花园呈现出绚丽多彩、繁花似锦的喜人局面。继续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 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长远和根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传承好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夯实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一、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凝聚复兴伟力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个认同”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有了认同,各族人民才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才能人心相聚、精神相依。“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五个认同”为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推动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

  文化认同是“五个认同”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价值观念,注定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历史上,我国各族人民相依共济、相扶守望,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是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认知、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增强文化认同、凝聚思想共识必须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平等、包容是中华文化的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当前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冲击,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思想上,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还有模糊认识;在实际中,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文化艺术作品供应不够充足,文化传承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等等。任其下去,势必影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进而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交融。

  二、正确把握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华文化大花园呈现出绚丽多彩、繁花似锦的喜人景象。继续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要克服的第一种错误倾向是,“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交融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少数民族不仅给中华文化带来了胡琴、椅子等物质成果,磨制面粉等生产技术,也为中原人民增加了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兼容博纳的文化胸襟。中国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到1/3。亘古以来,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壮大了中华文化力量,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要克服的第二种错误倾向是,“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屡经磨难而自强不息,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就在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无比强大的凝聚力。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华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多元化、区域性发展,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趋势。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巨大,唐代回鹘诗人坎曼尔曾作诗“古来汉人为我师”,而其他民族则一度流行“回鹘衣装回鹘马”,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令各民族谁也无法将自身从中华文化中割裂出来。

  在多元一体格局下,56个民族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相互依存,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和中华文化的和谐统一。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个性,更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共同装扮着中华文化百花园。

  三、在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长远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同时要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各族群众在文化上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增强亲近感和认同感。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各有优点。比如,有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在祖先记忆、生活习俗、民间信仰等方面也有差异,这是历史形成的。同时也要看到,各民族都具有团结友爱、向善向上、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勤劳质朴、平等相待、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要正确对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开放的胸怀、包容的态度,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里交流交融,着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行“双语教育”,确保各民族能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无障碍地沟通与交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消费市场,努力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对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时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该由政府扶持的必须扶持到位。

  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扬弃继承与转化创新相结合,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古为今用、守正开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心口相传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萃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生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产品;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队伍,着力培养乡土人才,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为“同心共筑中国梦”提供丰厚多样的文化滋养。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