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专题集粹 >> 繁荣发展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 民族人物志
亦邻真:当之无愧的国际蒙古学界大学者

发布日期:2017-08-02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中国民族报 字号:[ ]


  亦邻真,又名林沉,蒙古族,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曾任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元朝秘史》的研究和畏兀体蒙古文复原工作。

  2009年12月20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联合中国蒙古史学会等单位举办的纪念亦邻真逝世十周年国际蒙古史学术研讨会上,学术界这样评价他:“亦邻真先生是蒙古学、中国北方民族史、元史和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领域内的国际国内著名的学者。亦邻真先生不仅属于内蒙古,也不仅属于中国,他属于国际蒙古学和蒙元史研究。”

  

亦邻真

  精细校勘使《元史》点校本成为“最好的版本”

  亦邻真,1931年出生在伊克明安旗(今属黑龙江省富裕县)一个蒙古贵族家庭。他在学校学习汉语和日语,又跟私塾先生学习蒙古文,还跟一位老喇嘛学习藏文和佛经。多种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亦邻真在蒙古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6年,亦邻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北大求学的5年,他除了完成正常学业外,还翻阅了很多蒙古史资料,精读了许多史学名著,并修完了俄语和英语公共课,甚至还选修了法语。1961年,亦邻真从北大毕业后,来到内蒙古大学工作,从事蒙古史研究。

  1962年,为纪念成吉思汗800周年诞辰,亦邻真发表了《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一文。这一讨论关于蒙古族形成、社会发展等问题的名作,受到民族史学界前辈的称赞。1965年,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集体编写《内蒙古史纲》,亦邻真分写最前一段,后以《从远古到唐代的我国蒙古地区》为名,在学校内部印行。

  从1971年起,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投入《元史》一书的校勘工作。因为点校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批准的任务,即使在“文革”中也不受干扰。亦邻真积极参加了这项工作。蒙古史研究室完成《元史》校记长编后,他被派到北京中华书局,协助著名蒙元史专家翁独健完成点校本的定稿工作。

  《元史》一书修纂仓促,有不少讹文。史书中用汉字译写蒙古、藏、梵、波斯等多种语言的专名和名物,抄刻中讹、倒、衍、脱甚多。纠正这些舛误,需要深厚的功力。在翁独健的指导下,亦邻真将《元史》全书逐字逐句校读3遍,查阅了大量元代文献和中外研究论著,对校记长编稿进行逐条审定,最后写出2612条校勘记。1976年,《元史》点校本出版,被公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元史》点校结束后,亦邻真接受了中华书局《元典章》的古籍整理项目。他后来写成了以解读《元典章》为主的《元代硬译公牍文体》一文。此文发表后,在国内外都有影响,被视为解读元代公牍的工具性文章。

  1979年,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上,亦邻真提交了一篇论文《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那是他在通盘研究过古代北方民族的基础上写成的。这篇论文解决了蒙古族及其以前北方诸民族族源等若干问题。

  

亦邻真文集

  潜心研究用畏兀体蒙古文复原《元朝秘史》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周清澍与亦邻真学习、共事近40年。他回忆起亦邻真时说:“他学习语言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在学习历史专业的同时,深入钻研语言学的知识。这为他后来从事蒙古文字学、语音学和古典文献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善于抓住要害,如他注意到一些学者的研究时,就全神贯注地去领会,并能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因此他在蒙古语言研究中,能解决专业工作者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奠定亦邻真在蒙古史学地位的经典之作《〈元朝秘史〉畏兀体蒙古文复原》,就是他将历史学与语言学结合的典范。

  《元朝秘史》是13世纪时用畏兀体蒙古文写成的史书,以前只有明代汉字音写本传世。要把汉字音写本复原成畏兀体蒙古文,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学术工作。1962年,亦邻真同中华书局签订了用畏兀体蒙古文复原《元朝秘史》的合同。1987年,他的名著《〈元朝秘史〉畏兀体蒙古文复原》终于出版。在书中,他不仅利用现存的元代蒙古文文献作了高水平的注释,还写了长篇导论,与复原的全文一起出版。

  《元朝秘史》复原本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它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外蒙古史学界对这部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日本《东洋史研究》(1991年第一号)发表书评,称亦邻真复原本是《元朝秘史》研究中“应当特书一笔的成果”“语文学基础坚实,治学态度诚实,在中国学术界中放出异彩”。

  在历史研究中使用语文学手段,是亦邻真著述特点之一。他撰写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利用了语文学材料,进行了严谨的对音勘同。他一般都用汉文、蒙古文两种文字写作,而且常常先发表蒙古文稿。

  亦邻真读书时,不只是注意发现重要史料,还特别留意各种汉译的外族语词汇。他参加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历史大辞典》时,凡有关民族语词的词条,都是由他撰写的。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写了若干篇历史和语言学相结合的有关人、地、部名考证的论文,如《蒙古人的姓氏》《古蒙古语月名》等。他还积极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和《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卷》的编纂工作,撰写和审改词条。他写的词条力求简明,在最少的文字中容纳最大的信息量。

  培养人才学术生命在延续

  从1981年起,亦邻真开始担任中国民族史专业(蒙古史)、中国古代史专业(元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他强调对硕士生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培养严谨的学风,反对僵化和浮夸,提倡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990年,他又被批准为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

  在学术上,亦邻真一直关注国外蒙古学发展动态,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他曾先后出访美、日、德、蒙古等国家,与那里的蒙古学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

  他在蒙元史、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领域开辟了利用多种文字史料、语言学与历史学相结合、微观考证与宏观探讨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为我国乃至世界蒙古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2月,亦邻真病逝,享年68岁。

  亦邻真去世后,他的学生们整理出版了《亦邻真蒙古学文集》,他的藏书被捐赠给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而他培养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蒙古史研究的前沿学者。比如,他的第一届博士生乌兰,出版了专著《〈蒙古源流〉研究》。这是我国第一部对蒙古文史籍进行全面科学整理研究的学术著作,代表了目前国内外《蒙古源流》研究的最高水平,具有开创性的范本价值。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