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专题集粹 >> 繁荣发展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 央媒视角
内蒙古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融入现代社会 不忘民族文化

发布日期:2017-07-2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 ]


  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出发,沿着大兴安岭东南麓蜿蜒的河流,在连绵的群山环抱中、苍翠的松柏掩映下,驱车向东南行驶大约130公里,就到了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年逾七旬的鄂伦春族老人格尔巴杰,用一首鄂伦春语歌曲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

  因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关于鄂伦春族狩猎生活的历史从来都是口耳相传。格尔巴杰老人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和哥哥还有其他“莫日根”(鄂伦春语,意为“猎民”)在山上居住时,日常生活就是出去打围(鄂伦春人集体狩猎的方式)、晒肉干、缝制狍皮衣、采野果酿酒,简单而又快乐。上世纪50年代初,游猎于多布库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第一次走出大山在朝阳初步实现定居,之后经过一系列变迁,朝阳猎民村于2005年整体搬迁至大杨树镇并更名为多布库尔猎民村。

  住进了政府给盖的集中居住的新房,享受着多项民族政策的帮助,日子越过越好了,格尔巴杰老人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向更多人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将鄂伦春文化传承下去。

  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旗。成立时,全旗只有774个鄂伦春人,他们和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并称为内蒙古的“三少民族”。为了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1996年1月,国家在全旗范围内实施禁猎之后,鄂温克人放下猎枪走上了发展现代产业的道路。半个世纪里,鄂伦春民族成功实现了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跨跃,走过了其他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多布库尔猎民村是鄂伦春自治旗7个猎民村之一,多布库尔意为“很深的河流”。说是猎民村,可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房子远远望去俨然一幢幢“小别墅”。全村69户人家,每家都住着这样的房子,时尚的装修、一应俱全的家电,让人很难想象这个民族曾经翻山越岭的狩猎场面。整体搬迁新居后,通过项目扶持和资金整合,当地政府新建了通村公路、改造了供热、供水、排污等工程,还实现了集中供热和社区化的管理,村里通电、通网络及数字电视,和城里的时尚青年一样,“上网冲浪”“网上购物”也成了村里年轻人的日常。

  如今,面对新生活,勇敢的鄂伦春民族毅然告别了世世代代的传统生活方式,唯一割舍不下的,是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记忆。

  在多布库尔猎民村,60岁的葛彩荣是唯一会做白桦树皮手工艺品的鄂伦春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桦树皮工艺品,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用品,碗、盆、箩筐、米桶、盐罐等,用白桦树皮编制而成,都是鄂伦春人当年在山上狩猎时就地取材的家什,现在早已被各种便捷的生活用品所取代。

  葛彩荣的桦树皮制作手艺是小时候从奶奶那里学来的,可是到了自己的儿子这一辈,失传的问题已经摆在了面前。葛彩荣打算在村里开个小店,集中一些人边学边做边卖,让大家看到经济效益,传承就有了希望。“鄂伦春没有文字,要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递下去,只能靠老人口口相传了。”葛彩荣说。

  现在,葛彩荣做一个大件桦树皮工艺品要花两天时间,能卖300~500元,小件的10元、20元不等,她的“粉丝”遍及内蒙古,区外的也不少。在多布库尔猎民村,家家干副业,村里打造的多布库尔鄂伦春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已初具规模。2009年,该村荣获“自治区级生态村”称号。2011年,猎民村景点被列入全市“五彩呼伦贝尔”民俗旅游精品线路。今年4月,多布库尔猎民村还被国家民委作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

  鄂温克族猎民古革军从2003年起放下猎枪专门饲养驯鹿,至今十几年了。46岁的古革军家住呼伦贝尔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当地的名人,他曾经牵着驯鹿走进北京的保利剧院,走上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荧屏,每年慕名来到他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驯鹿点的记者和游人络绎不绝。

  古革军的驯鹿点真实还原了走出深山前鄂温克人的生活状态。溯溪而行,一条木栈道通往森林深处,“撮罗子”(用桦树搭建的民居)散落在“原始部落”里,几十头驯鹿或是悠闲散步,或是静卧休息。

  和鄂伦春人一样响应国家政策,放下猎枪搞旅游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仅有308人,2003年搬迁到根河市西郊,被誉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号称“中国冷极”的根河,年均气温-5.3摄氏度,取暖期长达9个月,而这里却是喜冷怕热的驯鹿们的天堂。为了将敖鲁古雅鄂温克文化保留下来并传承发扬,从2003年开始敖鲁古雅鄂温克人陆续建成敖鲁古雅猎民居、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博物馆、驯鹿苑等,近年还制作了《敖鲁古雅》舞台剧和纪录片。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现在饲养的1200余头驯鹿,是我国唯一的驯鹿种群,作为世界驯鹿养殖者协会的一员,当地2013年还承办了第五届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

  2003年,古革军从200公里以外的满归镇移居到根河,成为当地生态移民中的一员。4年后,他抓住机会,在政府的帮助下办起了家庭旅游,第一年就赚了1万多元。之后他不断地对原始部落进行完善,牌子越打越响,效仿他把旅游接待作为新的生存方式的猎民也越来越多。

  近几年,原生态民俗展示让敖鲁古雅使鹿部落名声大噪,鄂温克人的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驯鹿一起变成独特的旅游资源,四面八方的游客接踵而至。“驯鹿是大兴安岭的精灵,也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招财宝贝。”古革军说。

  定居生活迅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他们延续几百年的习俗、技能和生活方式却以同样的速度在消亡。

  “虽然我们现在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但从没忘记过大山和驯鹿,我们还是会来往于山上和山下,在山上生活、养驯鹿,在山下发展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如今,古革军闲时还会到乡里的博物馆去看看,在玻璃展柜静静地站一会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