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发自心底的歌声在内蒙古千里草原回荡。
在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之际,能歌善舞的草原儿女,唱起悠扬的长调,跳起欢快的舞蹈,蓝天下的辽阔草原漫溢着无边的欢乐。
60年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的发展,十分关心内蒙古各族群众。6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照耀着这片英雄辈出、充满传奇的土地,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390多万各族儿女续写出新的传奇。
“曾经饱受苦难的内蒙古同胞……正在开始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
60年前这里叫作王爷庙,后来这里叫作乌兰浩特,在蒙语中意为“红色的城市”,因为这里有太多红色的记忆。
1947年4月23日,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召开。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联名给自治区政府发出了贺电,指出曾经饱受苦难的内蒙古同胞正在开始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号召蒙古族群众与国内其他民族亲密团结起来,为建设新家园与新中国而奋斗。内蒙古各族群众追求解放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篇章。
“旧社会内蒙古是什么样呢?贫困群众处在社会底层,农牧民缺医少药,人口急剧下降。”作为当年蒙古族骑兵团的政委、84岁的高万宝扎布老人回忆往事时激动地说,“自治区成立、全国解放后,党派了大批医疗队深入蒙古包,为牧民治病。有的牧民生了孩子,就给孩子起名字叫‘纳敏夫’(意为党的儿子)。”
采取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内蒙古的民族区域自治正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实现的。
中共二大之后,我们党开始在内蒙古地区,从蒙古族群众中发展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在统一的国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构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党派乌兰夫等一批蒙古族、汉族干部,从延安回到内蒙古,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联合蒙古族各阶层、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竖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大旗。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冀热辽分局,及时开展东蒙工作,争取东蒙自治政府等民族解放力量,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党在广大牧区实行的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上而下和平改造和从下而上放手发动群众,废除封建特权,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政策,得到了广大劳动牧民的热烈拥护。
刚刚成立的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着东部的5个盟31个旗县和3个市。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为恢复内蒙古历史地域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东西蒙统一的内蒙古自治区。
在推动内蒙古和绥远省合并工作时,毛泽东明确提出,蒙绥合并问题要开两扇门,一扇是蒙古族要欢迎汉人进去开发白云鄂博铁矿,建设包头钢铁企业;一扇是汉人要支持把绥远合并于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内蒙古统一自治。
随着这种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此后几年间,中央逐步撤销了察哈尔、绥远、热河省,并先后将隶属热河、辽宁、察哈尔、宁夏、甘肃等省区的昭乌达、哲里木等盟以及阿拉善、额济纳等旗县划归内蒙古,实行了蒙绥合并。1956年4月,内蒙古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
“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挂马掌”,新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还保留着延续了上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很快这片沃土就成了新中国发展战略布局的重点之一。
1950年末,地质勘探发现,地处包头市的白云鄂博敖包山有丰富的铁、稀土、铌等矿产资源。
当时,新中国的钢铁事业刚开始起步,这一发现立刻引起国家的重视。经过周密筹备,1957年7月,建设包头钢铁公司的大会战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掀起高潮。
这是内蒙古工业发展史上的火热年代。
1959年9月,滚滚的铁水流出包头钢铁公司一号高炉,比原计划提前一年。10月16日下午,包头钢铁公司举行出铁剪彩典礼大会。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出席大会,并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在各族群众的欢呼声中,周恩来登上这座雄伟的高炉,对工人们说:“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炉,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出现,你们要好好管理啊!”
在国家重点工程包头钢铁公司掀起建设高潮之时,包头第一、第二机械厂,包头第一、第二高温高压热电厂,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都相继开工。仅“一五”时期,国家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工厂、修建铁路的基建资金就达11.39亿元。
在此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按计划积极发展地方工业、林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建起了大小厂矿750余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33亿元,奠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的档案室里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张珍贵的黑白照片,记录着邓小平43年前来这里视察的情景。
作为照片的拍摄者,今年71岁的武跃华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情景:“小平同志从四分厂一直走到五分厂,在五分厂的桌旁与工人们交谈。在小平同志离开五分厂与工人们道别时,他亲切地挥手致意,我站在对面,匆匆按下相机快门,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
1964年4月,邓小平亲临塞外包头,他的足迹遍及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二机集团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白云鄂博铁矿,所到之处极大地激发起人们投入经济建设的热情。
1987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内蒙古的优势和潜力,对内蒙古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为内蒙古的发展确立了远大目标。
“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们国家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1999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到内蒙古,走进工厂、学校和牧民的毡包。
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内蒙古大地,到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活力。江泽民指出,内蒙古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迈入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横跨“三北”的内蒙古被列入“西部”行列。紧接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内蒙古东部也进入战略实施区域。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每年对内蒙古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同时,内蒙古产业和东北对接互补,内蒙古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接续基地,东北成了内蒙古的市场。
2001年召开的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贯穿经济结构调整“一条主线”,加快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三大动力”,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两项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进程的发展思路。
党的十六大后,内蒙古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先后提出“快”“大”“长”“好”的要求。“快”,就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要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做大经济总量;“长”,就是努力使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好”,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遵循规律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达4790亿元,财政收入达712.9亿元。“十五”期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7.1%的速度增长,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被称作“内蒙古现象”。
如今,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6年的3342元。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内蒙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加大“上大”“关小”“引新”和节能减排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清理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小企业1200户,淘汰小煤矿、小水泥、小电石等落后生产能力3000多万吨,提前一年半完成小煤矿淘汰关闭任务。
“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喝了这么多年的苦咸水,是党中央让我们喝上了干净水!”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十大股村的72岁村民董密高兴地对记者这样说。
在此之前,和董密一样生活在河套地区的几十万群众常年饮用砷、氟超标的地下水,出现多种病症。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作出批示,要求一定要解决好群众的饮水问题。
几年来,国家投入上亿元在河套地区实施改水工程,纯净的饮用水流进了河套人的家园,滋润着河套人的心田。
2003年1月,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遭受特大雪灾。胡锦涛顶风冒雪来到阿巴嘎旗巴彦乌拉嘎查牧民那木吉拉齐仁的家里。他嘱咐说:“你们要坚定信心,搞好生产。党和政府一定尽力帮助你们。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胡锦涛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干部说:“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要“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内蒙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落实“五个统筹”力度,着力提高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各项工作出现新局面。
“腰包鼓了,农牧业税免了,孩子上学不交钱了,得病不发愁了……”说起眼前的日子,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门克庆嘎查牧民敖特根斯琴掰着指头一件件数着。
“十五”以来,内蒙古各级财政支农支牧资金达到300多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在城镇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的同时,在农村牧区全面实施低保,42.7万特困农牧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去年,全区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达148.2亿元。
在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这些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扶持东部盟市加快发展。目前,东部地区的增速开始超过西部地区。通辽、赤峰两个农业大市原来工业基础薄弱,现在工业总量位列全区第四、五位。一些原来发展落后、生态和基础设施条件差的边境旗市,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说,内蒙古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付不起“学费”,经不起折腾,不但要加快发展,更需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为内蒙古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明确,今后5年全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牢牢把握、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番,实现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行列、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力争进入前列。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走过60年光辉历程的内蒙古自治区,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