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繁体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RSS订阅 | 邮件系统
?
首页
>> 民族知识 >> 民族书架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赫哲族》
日期: 2017-06-13 浏览次数: 来源: 文化宣传司 字号:[ ]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赫哲族》

赫哲族: 北方原始渔猎文化的守护者

   

 

  人口与分布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是跨境民族,分布在俄罗斯的赫哲族被称为“那乃人”。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赫哲族总人口为5354人。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少数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北京市等地。

   

  族称族源 

  赫哲族人因分布地区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自称,有“那乃”、“那贝”、“那尼傲”、“赫真”、“奇楞”等,即为本地人的意思。“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清康熙二年(1663)的《清实录》。历史上,因食鱼肉、穿鱼皮、用犬拉雪橇,曾被称作“鱼皮部”和“使犬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族称为“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包含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野人女真”、“靺鞨”等古代民族之中。

      

  语言文字

  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早年削木、裂革、插草以记事。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属于黏着语类型。赫哲语保持靠口头流传。在长期与相邻民族的交往中,受到满语、鄂伦春语、 鄂温克语、锡伯语、汉语等语言的影响,所以在赫哲语中带有许多其他民族借入的词汇。如阿玛(父亲)、额尼(母亲)、发(窗户)、伊罕(牛)、那罕(炕)、依兰(三)、转(十)、伊玛哈(鱼)等从满语和锡伯语借入的;扁西 (便食,即饺子)、奶讷 (奶奶)、处 (醋)、 业也(爷爷)、秦椒(青椒)、故姑(姑姑)、庆江(清酱)、扁都(扁豆)、吐都(土豆)等是从汉语借入的;有一小部分名词是从俄语借入的,如合列巴(面包)、岔色(钟表)、皮什克(火柴)、马什讷(机器)。现今赫哲语基本不再使用,赫哲族现在通用汉语文。

   

  服饰

  鱼皮衣裤是赫哲族早年的服装。鱼皮衣服, 赫哲语叫“乌提库”, 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的。其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下身肥大,呈扇面形,袖子肥大而且很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 男人衣服袖口 、衣边镶两道边,显得十分大方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赫哲语叫“卧又克衣”。 女人穿的是一种斜口的,叫“嘎荣”。这种套裤裤脚上绣有各色花纹, 朴素大方。套裤一般都是用怀头鱼皮制作的,个别的也有用哲罗鱼和狗鱼皮做的。这种鱼皮套裤,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此外,还有狍皮衣物等。

     

  饮食

  赫哲族的祖先逐江河而生,以鱼兽肉为食。 他们吃鱼的花样较多, 刹生鱼就是其中的一道名菜。赫哲人不仅自己喜欢吃刹生鱼,就是招待亲友和客人,也以此菜为敬。常见的刹生鱼有以下四种名称:一是拌菜生鱼,赫哲语叫 “他拉克啊”;二是吃生鱼片,赫哲语叫“拉布特克啊”;三是吃刨花,赫哲语叫“苏日啊克”;四是吃“塔拉哈”。现在,到街津口赫哲乡去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除了观赏那里秀美的风光,了解赫哲族的风俗人情,都要品尝一下赫哲名菜——刹生鱼。 除了上面讲的四种刹生鱼外,还有大马哈鱼子,鲟鳇鱼子,生拌鱼鳃, 生拌鳇鱼骨、鼻、翅等。

   

  民族文学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世代因袭,口耳相传的长篇民间说唱文学作品。赫哲族演唱依玛堪的人都是渔民、猎户中的业余爱好者,常在渔猎归来的晚间说唱;也有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会说唱一些依玛堪书目,并传授徒弟。伊玛堪的题材,大部分反映奴隶社会部落之间为掠取奴隶引起的仇杀、战争,歌颂获胜的英雄壮士。其次是反映渔猎生活,歌颂赫哲族人民向大自然做斗争的勇敢和智慧;表现爱情生活,歌颂争取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还有一些神怪荒诞和带有迷信色彩的作品。伊玛堪由于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生动,很能引人入胜。特别是长篇书目以情节曲折离奇、结构严密见长。伊玛堪有长篇、中篇、短篇3种曲目。长篇能连续说唱几个月,结构宏伟,书目相传有40余部。其中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有《希尔达路莫日根》《牟都利莫日根》《杜步秀莫日根》等3部。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