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风情小镇,不仅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内涵、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题中应有之意。
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国家民委联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重点从保护改造民族特色民居、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改善特色村镇人居环境和传承发展特色村镇民族传统文化入手,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特色村镇保护发展总体框架确立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民居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然而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传统民居被造价低廉的简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彭家寨,全寨48户250余人均为土家族,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建于清末的土家族吊脚楼群、土家族凉亭等传统干栏式建筑。前些年,因年久失修、缺乏保护,整个村寨面貌残破不堪。
近几年来,在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的支持下,作为试点村寨的彭家寨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寨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实施了水、电、路和公共卫生设施等改造工程。如今,彭家寨这颗尘封的土家族明珠重现光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
“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抢救和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新起点、着眼新形势,国家民委主动作为、寻求突破,于2012年正式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从扶持对象、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就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作出具体规定。目前,国家民委共命名了105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地域分布上覆盖了大多数民族地区。
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十三五”时期,现有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升为内涵更丰富、覆盖面更广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将民族地区民族风情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纳入了保护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首次将“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单列成章,围绕保护改造民族特色民居、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改善特色村镇人居环境、传承发展特色村镇民族传统文化四个方面,为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发展描绘了具体蓝图。
突出文化特色,传承发展特色村镇民族传统文化
特色文化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重要内涵。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抵御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在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中,突出文化特色,抓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
保护好特色民居,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如今,行走在吉林大地上,会发现许多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村寨。村民原汁原味地继承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展现了别样的民族风情。
在长白山深处的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满族村民世代生活在古朴的锦江木屋村。木瓦、木墙、木烟囱,整个村庄50多座房屋看不到一块砖瓦。在这里,家家户户的窗户上贴着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满族传统剪纸,一幅幅活灵活现。
“村民的日子过好了,满族特有的文化也得到了传承。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挖掘满族特色文化,更好地发展满族特色文化旅游。”漫江镇党委书记白金华表示,前些年受交通不便的影响,村民生活水平不高。在吉林省民委的扶持下,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原生态木屋成为当地接待游客的特色景点。
木屋村只是一个缩影。以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吉林省先后投入资金1.3亿元,对边境县(市、区)的1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了重点保护与建设。而在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紧扣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修缮和保护特色民居、建设乡村文化展示馆、成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类群众文化团队等方式,激活民族村寨的文化活力,留住民族文化记忆。
广西在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过程中,围绕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集、整理工作,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的文化遗产,并打造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较强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贵州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建设为基点,通过设立陈列室、生态博物馆等场所,静态展示传统生产工具、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并鼓励村民将民族语言、民族歌舞等融入日常生活,活态展示民风民俗。
……
5年来,在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的支持引导下,各民族地区依托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加快特色村寨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与修缮传统特色民居,在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弘扬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原本凋零的村庄成为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载体。
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打好扶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近年来,不少地方创新思路,依托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等途径,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云南省芒市三台山乡允欠村帮弄村小组是景颇族村寨,现有村民40户、136人,滇缅公路从村中心穿过。近年来,当地政府整合民宗、扶贫、水利等各部门资金1000余万元,统筹用于帮弄村特色民居、道路、人畜饮水和电力设施等工程建设。
今年3月,帮弄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消息让全村人为之高兴。“特色村寨的建设,不仅使景颇族文化和滇西抗战文化得到保护,而且有助于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产业,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增加收入。”芒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眼下,投资70万元的帮弄村景颇族文化传习所和村活动室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与旅游部门对接,将村寨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文化景点。”
与云南类似,近年来,广东、湖南、辽宁、贵州等地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都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纳入其中,提出要通过推进特色民居保护与建设、加强旅游设施建设等方式,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优势,促进特色民居保护、群众就业增收和民族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地笋村依山傍水,苗族建筑特色鲜明。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改造基础设施,将地笋苗寨打造成集娱乐、吃、住、行为一体的民俗生态旅游休闲胜地,使地笋苗寨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远民族小村寨,发展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仅去年国庆节期间,就有2万多名游客涌入该村。
“这几年得益于旅游开发,乡亲们增加了收入,日子越过越好。”地笋村党支部书记吴才珍说,如今村里已有20多户农户办起了农家旅馆,买上了小轿车……
据了解,通过把82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纳入由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确定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湖南在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为了规范民族客栈建设标准,湖南率先制定《民族客栈标准》,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此外,不少地方还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传统小吃、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产业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开发、推介和宣传,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标准化服务水平,提升旅游品位。
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同样是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以发展民族风情旅游、民族特色产业为抓手,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文艺演出、村规民约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已成为各地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主要内容,为营造民族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