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民族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经济建设全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地震、干旱和洪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加强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于10月25日正式成立。截至2003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有155个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所属行政区划范围内共有77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69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行政区划面积613.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3.89%。2003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年底总人口1.72亿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017万人,占总人口的46.57%。
1.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2003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0382.02亿元,这是民族自治地方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9%,增幅提高1.7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69%,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455.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增幅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16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增幅提高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完成37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由于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增幅下降1.1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构成由上年的24.4:38.1:37.5调整到2003年的23.7:40.1:36.20。
在5个自治区中,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16.8%,居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首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增速均比全国高。
2.农业保持稳定发展。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5.8%,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05.5万公顷,这也是自1999年民族自治地方调减粮食播种面积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最多的一年,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68.2%下降到2003年的61.5%。油料播种面积略有下降,棉花播种面积受市场调节作用影响比上年增加了11.8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6480.24万吨,比上年下降1.6%;油料、糖类和棉花继续增产。油料产量359.22万吨,比上年增长1.1%;糖类产量7972.26万吨,比上年增长19.8%,糖类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82.7%,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棉花产量160.81万吨,比上年增长8.5%,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3.1%,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发展较好。2003年大牲畜和羊年末存栏头(只)数分别为5797.61万头和14799.65万只,分别占全国的38.2%和49.5%,存栏头(只)数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6.2%。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996.95万吨,比上年增长5.7%,肉类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4.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牛肉、羊肉和猪肉产量分别为152.46万吨、138.54万吨和589.1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9%,16.9%和1.2%。牛羊奶产量595.35万吨,比上年增长49.8%。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91.7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其中退耕还林面积达到169.1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民族自治自治地方农业机械总动力7369.8万千瓦,增长3.5%;全年农村用电量15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4.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75.49万公顷,保持原有规模。
3.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建筑业生长增长较快。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增加值313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年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人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有10499个,完成工业总产值566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增幅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679.61亿元,增长17.4%;重工业总产值3986.11亿元,增长24.1%。
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机制纸及纸板219.68万吨,增长23.5%;糖产量823.95万吨,增长23.2%;原煤产量2.06亿吨,增长31.1%;原油产量2597万吨,增长5.6%;发电量2243.24亿千瓦时,增长14.6%;钢产量1082.34万吨,增长20.3%;生铁产量1156.93万吨,增长17.1%;水泥产量6700.81万吨,增长2.3%;木材产量1097.07万立方米,增长7.2%。糖产量占全国的76.0%,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原油产量占全国的15.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5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实现利税815.3亿元,增长41.6%。亏损企业亏损额94.78亿元,下降2.0%。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329.27亿元,增长74.2%。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30.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22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利润总额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70.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4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7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223万平方米,增加742万平方米。
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创下投资增量为历史最大、投资增幅为1999年以来最好的水平。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33.93亿元,比上年增长33.6%,是1994年以来最快增速,比上年加快12.6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增量达到1191.83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836.93亿元,增长38.2%,比上年加快8.5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3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7%,比上年加快13.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4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在五个自治区中,内蒙古自治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跃升为民族自治地方首位,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74.66亿元,增长速度居全国首位,达到65.9%。广西和新疆的投资规模也都近千亿元大关,分别达到921.3亿元和973.39亿元,增长速度也分别达到22.8%和21.7%。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0.1%和25.7%。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内蒙古2003年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全年完成投资超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14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7.39亿元,占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40.8%。长庆气田至呼和浩特市输气管道工程建成投人使用,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2×60万千瓦发电机组建成投产,内蒙古上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岱海电厂开工建设;包头稀土高新区希望铝业有限责任公司铝电一体化项目电解铝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锡林浩特市至桑根达来铁路
全线建成交付运营。
广西全年累计新开工规模以上建设项目5399个,其中重大项目有200个。桂西氧化铝一期工程、钦州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长洲水利枢纽等重点项目正式启动,北海电厂一期工程、桂林和柳州过境公路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龙滩水电站成功实现大江截流,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等在建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平果铝氧化铝二期工程、柳钢高速线材、六景至兴业高速公路、南宁至坛洛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达到1011公里。2003年底,共有南宁等9个大、中城市贯通高速公路,有65个县通二级公路6844公里。农林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教育等一批国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西藏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青藏铁路西藏段建设全线铺开,全年西藏段完成投资38亿元。拉萨火车站、直孔电站、金河电站、拉萨至贡嘎机场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117”项目,已建成40个,在建73个,累计完成投资136.4亿元;“117”项目以外的32个重点项目,已建成8个,在建24个;中央确定的70个对口援藏项目已完成69个,总投资11亿元。此外,第三批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业还投入援藏资金19.4亿元。安徽、吉林、黑龙江和15户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3年全部到位,一年多来援藏工作力度也很大,已落实项目152个,投资4.7亿元。
宁夏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区在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同时,进一步突出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以重点项目带动重点行业。全年正式施工的23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7.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2%。
5.消费品市场销售较为平稳。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08.98亿元,比上年增长0.5%。期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541.97亿元,增长33.4%;餐饮业429.4亿元,增长12.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法人企业为2045个,从业人员26.75万人,销售总额达到212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企业资产合计达到136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所有者权益达到32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6.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135.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4%,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78.43亿美元,增长42.5%,增幅提高5.8个百分点;进口额57.34亿美元,增长24.6%。民族自治地方年末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263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0%。
7.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稳定增长。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自治地方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国有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1万公里,比上年增长5.1%。公路线路里程达到54.78公里,比上年增长4.0%。民族自治地方铁路和公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151.63亿吨公路,比上年增长10.0%;完成货运量15.74亿吨,比上年下降3.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309.57亿人公里,增长1.2%;完成客运量16.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3%。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年末本地局用交换机总容量为3146.26万门,增长24.5%,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108.6万路端,比上年增长15.7%;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272.69万户,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532.09万户,比上年增长24.2%;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306.67万户,比上年增长45.0%,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45.21万户,比上年增长53.6%。
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出现下降。全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旅游人次达到12332.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增幅下降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562.96亿元,下降25.0%。全年国际旅游人次215.0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8.3%。国际旅游外汇收人6.0亿美元,下降34.9%。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国际旅行社186个,国内旅行社1112个。
8.财政收人较快增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7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2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基本建设支出311.5亿元,文化、教育、科技和卫生事业费支出497.12亿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97.98亿元。
金融和证券。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各项存款余额11749.93亿元,比年初增长1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53.07亿元,比年初增长19.9%,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339.76亿元,比年初增长16.2%,增幅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
上市公司继续发展。截至2003年底,民族 自治地方共有上市公司95家,比上年增加8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94家,B股上市公司1家。2003年,上市公司总股本达到266.15亿股,其中可流通股本101.51亿股。资产总额达到1740.22亿元,净资产711.4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分别达到808.65亿元、185.04亿元和26.82亿元。
9.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53元,比上年增长7.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462元,比上年增长5.8%。农牧民收人稳定增长,生活继续改善。民族自治地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895元,比上年增长7.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533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0.3%,下降1.7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9.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9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城镇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居民中有376.96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乡村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居民中有60.89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8万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52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数2015个。
【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
1.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情况。科技队伍基本保持稳定,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工业研究与开发机构653个,从业人员3.53万人,其中科学家及工程师1.35万人,研究与发展人员5800多人。科技经费收人总额232.91亿元,经费支出221.77亿元。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有了一定提高。拥有发明专利总数191件,比上年增加41件;专利申请量98件,比上年增加28件;专利授权量68件,比上年增加11件。发表科技论文5493篇,比上年增加344篇;出版科技著作176部,比上年增加15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包头、南宁、桂林、乌鲁木齐四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69家,比上年增加27家;职工人数11.91万人,比上年增长28.7%;高新技术企业总收人456.10亿元,比上年增长50.0%;总产值398.88亿元比上年增长57.4%;出口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2%。
2.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5所,比上年增加19所;招生24.16万人,在校生68.42万人,分别增长19.8%和20.7%。普通中学11711所,招生374.46万人,增长1.7%;在校生1036.74万人,增长4.1%。普通小学70497所,招生287.22万人,在校生1738.25万人。
内蒙古2003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4%,初中阶段毛人学率95.3%。广西小学学龄儿童人学率达98.93%。西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稳步推进,2003年共完成小学改扩建项目280个,适龄儿童人学率达91.8%,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又有9个县通过“普九”验收,目前西藏全区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已达17个。“扶贫助学工程”继续推进,以农牧区特困学生为主,受助的大中专学生已有450多名。宁夏已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已达16个,“普九”人口覆盖率68.3%,全区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新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6.5%;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83.8%,普通初中学生辍学率2.9%,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40.9%。2003年扫除青壮年文盲3.3万人。
3.文化事业继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至2003年末,民族 自治地方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513个,公共图书馆566个,文化馆642个,博物馆163个。全年报纸出版16.37亿份,各类杂志出版1亿册,图书出版4.3亿册(张)。共有电视台94座,广播 电台73座。内蒙古广播人口覆盖率9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87.5%, 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广西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1.5%和86.7%。西藏西新工程进展顺利,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2.7%和81.3%。宁夏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9.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新疆广播人口覆盖率92.8%,电视人口覆盖率92.5%。
4.卫生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网、信息报告网、紧急救助网初步建立并发挥了作用。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具规模。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进一步改善,村设医疗点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其中包括医院、卫生院、门诊部、疗养院所、专科防治所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15230个,医院、卫生院床位11768张;卫生技术人员46338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8246人。民族自治地方卫生机构50万元以下的设备共有112442台,50万元至100万元有4492台,100万元以上有1465台。
5.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城镇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居民中有376.96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乡村最低收人标准以下的居民中有60.89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8万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52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数2015个。
内蒙古2003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228.3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21.5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2.56万人,比上年减少5.33万人;全年有252.49万职工和64.49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003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2.25万张,比上年增长1.8%,收养1.61万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会服务设施5995个,其中建起星光老年之家408个。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326万元,接 受社会捐赠5341万元。广西2003年末全区参加 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19.0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 金人数14.36万人,增长40.5%。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64.97万人,增长3.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人数66.23万人,增长4.3%;2003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5.04万人,增长16.5%。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98.1%。至2003年末,广西全区各类福利院床位2.59万张,比上年末增长12.12%;福利院收养人数1.77万人,增长18%。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68亿元,增长18.71%。接受社会捐赠0.133亿元。新疆有135.12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比上年增长2.9%;有158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增长3.6%;有38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增长2.7%;有176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增长18.8%。全区有各类社会福利院508个,床位12950张,收养人数9799人。社会销售福利彩票6.巧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15亿元,接受社会捐赠1.60亿元。
6.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279个,总投资14.92亿元。7482家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57237万吨,6713家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5158万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39.03亿元。生态保护得到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9家。
【全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
1.民族教育。全国教育系统少数民族的教职工人数不断增长,2003年普通高校少数民族教职工和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分别达到6.77万人和3.6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8.4%;普通中学少数民族教职工和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分别达到39.97万人和33.3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5.2%;职业初中少数民族教职工和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分别达到3529人和2993人;少数民族小学少数民族教职工和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分别达到62.70万人和57.09万人。
全国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较快增长。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65.52万人,比上年增长25.1%,占全国在校生的5.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654.46万人,比上年增长6.7%,占全国在校生的7.6%;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1120.7万人,占全国在校生的9.6%,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
国家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专门人才而设立的民族学院蓬勃发展。2003年,全国民族学院(大学)共有13所,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学)教职工人数达到13691人,专任教师722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达到638人,比上年增长16.8%,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人2272人。2003年共招生36530人,在校学生达到115966人。
2.少数民族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达到4787种,印数达到5034万册,其中新出2275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杂志205种,总印数达781万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88种,总印数达到13130万份。
主要少数民族语言无线广播、电视播出情况。无线广播台播送蒙古语共有40套节目,朝鲜语3套节目,藏语7套节目,维吾尔语36套,哈萨克语12套节目。蒙古语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新疆覆盖人口数达到470.32万人,蒙古语广播覆盖率达到78.9%;朝鲜语在吉林和黑龙江覆盖人口数307.81万人,覆盖率达到94.0%;藏语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和新疆覆盖人口数415.66万人,覆盖率达到74.3%;维吾尔语在新疆覆盖人口数787.15万人,覆盖率达到94.7%;哈萨克语在新疆覆盖人口数91.2万人,覆盖率达到82.51%。
电视台播送蒙古语共有30套节目,藏语10套节目,维吾尔语45套,哈萨克语15套节目。蒙古语在内蒙古、吉林和新疆覆盖人口数达到234.5万人,蒙古语电视覆盖率达到55.76%;朝鲜语在吉林覆盖人口数83.52万人,覆盖率达到91.7%;藏语在四川、西藏、甘肃和青海覆盖人口数380.54万人,覆盖率达到70.0%;维吾尔语在新疆覆盖人口数767.52万人,覆盖率达到90.8%;哈萨克语在新疆覆盖人口数91.2万人,覆盖率达到82.5%。
3.民族医疗卫生和体育。民族医疗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国民族医院157个,床位5751张,卫生技术人员6714人,其中医生3276人。2003年,少数民族优秀运动员达到1063人,少数民族一线在队教练员达到239人。
我国于2003年9月6日至13日在银川市和石嘴山市举行了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台湾省等34个代表团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参加了本届民族运动会。按照总规程规定,整个运动会共设竞赛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花炮、珍珠球、毽球、蹴球、木球、秋千、龙舟、民族式摔跤、押加、武术、陀螺、高脚竞速、马术、射弩等14大项,表演项目有125项。这些竞赛表演项目,从不同的侧面生动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及生产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和当代水平。这对于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增强各族人民体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7天152个单元的比赛,在14个竞赛项目中,共决出金牌93枚、银牌93枚、铜牌93枚,34个代表团中,有25个代表团获得金牌。多姿多彩的表演项目,显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盛况。125个表演项目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51个,二等奖41个,三等奖33个。34个代表团、103个运动队和810名运动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
(撰稿 冯常海 审稿 乐长虹 王海青)